编辑推荐
《南孔》国际巡演第二站10月28日登陆大马
为什么我们需要性教育?
台湾作家言叔夏
扎拉坠楼案时间线回顾
钟镇涛《及时行乐》演唱会
大马儿童安宁疗护
TEDx茨厂街十一周年
记吉隆坡广东义山130周年
>
主题精选
    <
    >
    内容推荐
    • 在书店中寻找未知,在书中寻找自由——专访独角兽计划创办人李惠贞
      在资讯快速流动、短视频与快餐式阅读盛行的年代,人们逐渐失去了与书本耐心相处的习惯。面对阅读人口的流失,曾任出版社编辑与企划的李惠贞选择用她最熟悉的方式——企划思维,来重新定义问题并寻找解法。 她成立了“独角兽计划”,希望打破阅读的刻板印象,让读书不再只是与考试、成绩挂钩的功利行为,而是回归到“为了自己”的单纯初心。对李惠贞来说,阅读并不是立刻见效的特效药,而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帮助人们在无形中成长。 自由的独角兽计划 将阅读变得有趣  在成为自由工作者之前,李惠贞曾任职过出版社编辑、企划等职业。常年身为企划人,在处理事情有自己这么一套企划思考:先定义问题才得出解法。 在出版行业被社会列入夕阳行业的时代,她调查和了解了台湾的出版社环境,她发现台湾并不缺乏好书和好书店,而是阅读者的流失。 为什么大家不愿意阅读了?——这是问题。 李惠贞以此为中心点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太多人把阅读当作一件很严肃的事情“——摊开书本,引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字,现在的人并没有足够的耐心和时间来阅读冗长的句子来获取知识,况且”有趣的资讯管道太多,读者不一定要从书里来获得知识,所以这个消长是一定会发生的。” 于是,“让阅读者回来”成为李惠贞的首要任务。 李惠贞认为,读者必须建立起一种观念:阅读是为了自己。李惠贞认为,“要创建读者和阅读这件事的链接,不要把阅读当成只是为了考试、成绩,而是为了自己。” 独角兽计划第一种活动是小型传统读书会。十人左右,在城市里的其中一间书店,“什么都不需要准备,现场选书,现场阅读二十分钟”。 二十分钟读不完一本书,但李惠贞说:“没读完就没读完,但你会发现这二十分钟的阅读有二十分钟的收获,多多少少知道了一些你本来不知道的事情”。 “我没时间读”、“我很忙”是我们很常用的借口。这二十分钟的设定,是让读者放下对时间的焦虑,让读者明白阅读不是一件耗时间的习惯。 而在选书的过程,便能反映自身是怎样的人,在走走看看之间,自身便会明白自己想要读的是什么。“阅读,其实从你一开始选择书的时候就开始了”,李惠贞说。 说起独角兽这一名字,李惠贞坦言在一开始准备为计划命名时,总是习惯围绕阅、读、书等关键字去延申。但后来她发现,“不管怎么想,很多出版社和书店可能都用过了,亦或者相对来说比较严肃”,违背了她成立计划的初衷——将阅读变得有趣。 最后是某天早晨起床后的突发奇想,让计划命名为独角兽。也正好,独角兽在她心中是一个独立、自由奔放,却又带点神秘的生物,“我就希望大家透过阅读可以成为一个自由、自信的生命”。她说 独角兽计划成立多年,也遇到了很多人。她忆起当初成立独角兽计划的初衷,确实是让本来不阅读的人可以因为这个计划而开始喜欢上阅读,但那些”从未接触阅读的人是很难接收到活动的信息“。后来,李惠贞觉得,让一个很少阅读的人变得”偶尔阅读,或者是经常阅读“,也是很好的结果。 对于这个计划成功与否,她认为只要有一个读者因为独角兽计划而亲近阅读,那便是成功,而这份成功也会让他有动力可以继续前进。 在主观影响之下 推书这件事的两面性   除了独角兽计划,李惠贞也经营阅读空间“A Reader”、主持“独角兽灵感图书馆”播客,与嘉宾一起分享阅读过的书籍,从而推广阅读。 在阅读中,书籍的选择自然是一环重要的因素。在独角兽计划社交媒体上可以看到李惠贞所分享的书籍种类相当多元:从人工智能到宇宙,从文学到自传,各类题材皆有。但阅读终究带有个人偏好——有人热衷某些主题,也有人避而远之。但这样的喜好,是否也在无形中限制了知识的广度? 李惠贞认为,“有时候可以让自己试着离开舒适圈,去读一些本来不会读的书,但并不意味着每一本在排行榜上的书都要读”。 她补充,当我们能意识到“不喜欢”,正好说明已经尝试过阅读。“可能现在读不懂、亦或者收获不多,也不需要强迫自己硬要读进去,只要保持不排斥接触就可以了”。 至于市场畅销榜是否会影响她的选书标准?李惠贞“反骨”地回答:不会。 在她看来,不管是作为出版社一员、亦或者像独角兽计划这样一个自媒体的公开平台,都是具备发声责任的媒体,更应该去挖掘一些很重要,但还没有被很多人听到的声音,“如果只是做市场想听到的声音,我反而会觉得这件事情不有趣”。 ‘主流的东西做起来比较有流量’,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原则或真理,如果某件事情因为你的阐述让大家对这件事情变得好奇,变得热门起来,这会更有意思,它是完全有可能的,只是因为你还没有创造出来。 快餐式的时代 允许自己与未知相遇 随着短视频的崛起,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就连曾被形容为“小火慢炖”的阅读,也逐渐演变成快餐式的“说书”模式——一种以快速浏览、浅层理解为主的阅读方式正在兴起。 这种“听书”方式也引发了争论:有人认为自己算是“读”了一本书;而有人则坚持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在这场讨论中,李惠贞并没有急着下定论,她更在意的是——这种方式能否帮助人们提升对阅读的兴趣。 在她看来,“读书最重要的,不是书,而是‘读’”。如果只是聆听别人的观点、理解和共鸣,最终也无法转化为让自己成长的养分。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有些书是我透过别人的说书才知道的。如果听完之后,我觉得这本书很有意思,我会自己去买来读,最后才会变成我自己的东西。” 阅读不是特效药 打破自身对世界的认知 “在阅读中找到自己”是李惠贞推广阅读的目标之一。但若过度强调这一点,反而会让读书带上功利色彩,仿佛非得马上见效,非得在书中找到答案,才算“不虚此行”。 她解释:“其实人生很多时候,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下我们感受不到这本书的作用,但某一天回头思考,或者追本溯源时,才会惊觉自己受到了某位作者的影响,或者那本书带给我的力量,让我能继续走下去——这是你在读的当下预料不到的。” 阅读会有尽头吗?李惠贞并不确定。她始终抱着谦卑的态度:我们不可能在一生中了解所有事情,这个世界“永远有东西去探索”。探索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而她认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其实是一件好事。正因为还有那么多不知道的,我们才会继续前进,探索更多。” 探索的越多,越觉得自己无知的——李惠贞认为,”意识到自己的无知,其实是很好的一件事情,因为有很多不知道,我们才会前进去探索更多“。 “《聆听寂静》中提到,好奇是人类与生俱来最强大的力量,也是我们最强要的技能,如果你保持好奇心,你的成长是没有极限的,就不用担心会被取代。” 如今,社会逐步走进人工智能时代。每天使用搜索工具或AI工具获取知识的我们,常常被信息茧房困住,认知停留在已知的范围。那么,在认知之外,“我们要怎么提问”? 她相信,正因如此,在这个时代,阅读反而会变得更重要,也更加迫切。她也建议,不妨暂时脱离社交媒体,走进书店。“走进书店,会让你立刻和很多知识、世界连上线。你会突然发现,原来还有这样子的世界,原来有人这样看待事情、这样创作。在书店里,是一个与未知相遇的过程。” 正如她说的:“去感受不同,然后为无用的阅读,为探索自己的阅读,阅读就是让我们更加自由。”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专访 | 阮敏瑞
    >
    >